古建遗韵承匠心 青春聚力传文脉。8月1日至10日,土木建筑工程学院“一路砼行”鲁班志愿服务团16名师生赴柳城县,以“古建筑测绘保护”为切入点,开展中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。结合“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”,活动融合理论宣讲、调研古村古建、传统非遗文化传承、社会公益服务等多元内容,在为期10天的实践中,既深挖柳城仫佬族古建筑与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,又精准对接当地群众需求,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。
古建是历史的镌刻者,更是文化的活化石。实践团聚焦柳城仫佬族特色古建筑群,手持测绘仪、卷尺等工具,对百年老宅、祠堂、石拱桥等进行系统性数据采集与三维建模。成员们顶烈日、踏泥泞,在斑驳的木构与砖石间考证建筑形制,梳理仫佬族“干栏式”建筑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,同步记录建筑背后的民俗故事与匠人智慧,为古建“建档立卡”,组织拍摄《一分钟了解古建筑小知识》系列科普短视频10余部,筑牢保护根基。团队结合专业优势,开展“古建保护与活化”理论宣讲,走进村寨与传统技艺人座谈,探讨“修旧如旧”与现代功能改造的平衡之道;面向村民开设简易测绘技能培训,鼓励群众参与古建日常维护,让文化传承从“被动保护”转向“主动守护”。
此外,实践团在柳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柳城县城北小学开展“古建里的文化密码”、“指尖上的非遗技艺”等科普公益课堂,用模型、手绘、实操等形式,让青少年读懂家乡建筑中的历史基因,触摸历史的脉搏,感受非遗技艺在手中传承。
从测绘图纸到文化认同,从专业实践到民生服务,团队以青春之力架起“保护—研究—活化”的桥梁。青砖无言,见证青春担当;文脉有继,书写传承新篇。“一路砼行”鲁班志愿服务队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,以专业守护历史遗产,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,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。
莫潇娉/文 王健/图
一审一校 莫潇娉 二审二校 韦江雪 三审三校 梁中超

公益课程成果展示汇报

古建筑小知识科普短视频录制

参与古建筑修复项目

扎染非遗技艺公益课堂